藝術家介紹 Artists 回藝術家列表 回上頁

陳永森 Artists
陳永森中學時受廖繼春啟蒙,高中畢業那年作品即入選第六回台展。1933年赴日就讀日本美術學校,1938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,同年即入選日本第二屆「新文展」。旅日五十年,陳永森的膠彩畫曾入選日展二十五次、特選一次,其中「山莊」及「鶴苑」分別在1953及1955年獲得日本最高榮譽—白壽賞,創下空前絕後的佳績而獲日本天皇裕仁賜謁。在1952年,也因膠彩、油畫、工藝、雕刻、畫法五項作品,同時入選日展,而被譽為「萬能藝術家」,在日本畫壇的地位極高。
粉彩作品是陳永森邁入膠彩畫與油畫的過程,粉彩的面貌豐富多變,又有可豐厚、可清淡的特質,適合畫家做多方嘗試與實驗,從他一系列《京劇》粉彩作品,可看出他試圖融合東西繪畫,來創造全新的視覺感受。粉彩不僅是他創作上重要的必經之途,也是陳永森繪畫情感的真跡展現,野肆、精細的創作調性,流露出創作時的澎湃情感。陳永森的作品融合各方精髓,他加入中國書法的墨色線條藝術,也展現西方繪畫大膽即興的狂放筆觸,又深入鑽研日本礦材顏料的表現手法,展現出精緻瑰麗的獨特風格。
陳永森勤畫不倦,他遍覽所有美術書籍,對藝術創作要求日新又新,曾說:「一張畫是我的生命,沒有相同的作品,否則那只是藝術的技術而已」,更強調:「我從不畫兩張一樣的畫,要我重覆,寧可死掉」。
1913 |
出生於台南市永樂街,父親陳瑞寶為佛家雕像名家。 |
---|---|
1927 |
就讀私立長老教會中學(長榮中學前身),廖繼春為啟蒙老師。 |
1929 |
陳永森17歲,中學剛畢業,炭筆自畫像,作品入選第三回合西畫部, 同年入選有郭柏川「關帝廟前的橫町」、倪蔣懷「雙溪夕照」、陳植琪「觀 音山遠眺」、李梅樹「晨」。 |
1935 |
三月離台赴日,入日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,立下“不獲日本美展最高 獎,誓不回台”豪語。十月應李石樵之邀,參加留日美術學生「鄉土懇 親會」 |
1938 |
「冬日」作品與陳夏雨「裸婦」、洪瑞麟「東北人」入選第二屆新文展。 |
1939 |
日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第一名畢業。 四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。 初期在日本習畫,曾經跟隨川合玉堂、兒玉希望等學習。 |
1940 |
「山中鳥屋」獲得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(府展)特選,與李梅樹、陳夏 雨同獲邀參加東京奉祝紀元2600年紀念展。 |
1941 |
作品「鹿苑」與陳進「台灣之花」、陳夏雨「裸婦」入選第四屆新文展。1942年:作品「朝光」獲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(帝展)、第五回台灣總督府美術展特選。 |
1943 |
自油畫科畢業後,再考入東京藝術大學工藝科就讀。 |
1946 |
與原籍高雄、留日東京女子齒科大學吳楓錦小姐完婚。 |
1948 |
再進入東京藝術大學雕刻科研習。 |
1953 |
作品「山莊」榮獲第九回日本美術展覽會最高榮譽“白壽賞”及免審 查資格,第一個榮獲此大獎的外國畫家,並獲日本裕仁天皇的召見。 |
1954 |
日本畫、油畫、雕刻、工藝、書法五種作品,同時入選第十回日本美 術展覽會,被日本畫壇譽為全能畫家。 第一次回台北中山堂舉辦首次個展,榮獲故總統 蔣公召見嘉勉,之後 半年內陸續在台中、台南、高雄(兩次)等地巡迴展出共五場。 |
1955 |
元月,回台參加<聯合報>藝文天地板特闢專欄,與黃君璧、藍蔭鼎、 林玉山、施翠峰等人討論現代中國美術應走的方向。 「鶴苑」再獲第十一回日展“白壽賞”,二度獲日皇接見嘉勉。 |
1956 |
戰後,因傳統觀念仍影響日本的繪畫創作,陳永森「綠色裸婦」畫作 遭恩師兒玉希望阻撓展出。 陳永森至巴黎及日本全國各地舉行展覽。 |
1967 |
第二次回台,在台北新公園省立博物館舉辦第八次個展。 |
1971 |
第三次返台,分別在台北省立博物館、高雄市議會舉辦第九、十次個 展。 |
1981 |
第四度回台,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個人生涯第三十次美術個展 |
1983 |
回台灣,假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第十一次個展。 |
1988 |
回台灣,於故鄉台南舉辦在台第十二次個展。 |
1989 |
應中國大陸上海、南京等地邀請舉行個展。 |
1997 |
7月22日病逝日本東京寓所。 |